學英文經驗學習英語要用英式思維
事實上對於一門外語,學母語對你意味著什麼,這是等候先必須想清楚的。
從一個大家都會有的體驗聊開吧,什麼體驗呢,腦子裡有一個想法,但是不知道應問怎麼說。我想這個體驗即便是魯迅林語堂這些大家都不敢稱自己沒有過,所以,當你有這個感覺的時候,不要怕,沒什麼好怕的,而要知道,這恰恰正是你進步的潛力所在。
如果腦袋裡有一個中文的概念或者想法要用學英文來表達的時候總是免不了緊張,因為事實上,由於中英兩國的文化不同,很多東西你無法表達----非常可能不是因為你的語言問題,而只是因為這個中國的概念在英文裡面根本就不存在。呵呵,諸位莫笑,有數字統計過中英兩國的語言的詞彙量只有40%能互通(所謂的equivalent),而這就意味著剩餘的60%的表達肯定是和原文有很大出入的。甚至很多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言,不假思索而出的概念,在英語(論壇)文化里面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對應的,舉個例子,“熱鬧”這個詞,美語補習諸位可以試試看,你能找的英文單詞裡面沒有一個能讓你滿意的對上好的。 “這個地方很熱鬧”這句話,因而是乎其語境而有不同的翻譯,但是總體而言,“熱鬧”作為一個詞來說,在英文裡面幾乎是沒有對應的。
所以,諸位想鍛煉寫作的話,第一樣功課,就是,求精細。補英文只有你自己求精細了,你才能發現報刊,書籍中對相近的概念的不同表達法的精妙之處,才會由衷地為某篇文章的一個用詞會心一笑(或是因為用詞幽默,英語中不乏一些“小題大做”的幽默,可以細心體會)。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強調,寫英語作文,說英語口語,要用英語思維,不要中式思維。這個聽起來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很空的概念,只有你真正了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英式思維的重要性。
這的確很難,因為我們在中式思維里面紮根的太深了。事實上,這也和兩國語言本身的特點有關。英文教學魯迅就說過,中文和外文比,吃虧就吃在不夠精確,具體到單詞水平,就是“詞彙量少”。因為詞彙量少,因此中文特別講究“上下文”,一個模糊的詞只有在一個特定的語境裡面才能讓讀者感到一個特定的意思(當然,這也是中文的美麗的一個因素)。相比而言,英文在這方面就不是這樣,具體的說,大部分的英語詞都是有著非常確定的意思的,因此,那些在中文裡面需要聯繫上下文才能端倪出的細微差別,也許在英文裡面只是另一個單詞而已。記住這點,筆者下面所說的也許會對諸位有用,在這裡,筆者提供一個法子,就是如果你腦袋中有一個想法的話,你仔細想想你到底想精確說的是什麼意思。比如說,當你想說某一個命題是錯誤的的時候,你最好想清楚他到底錯在什麼地方,“illogical, irresponsible, biased, prejudice, fallacy, untrue ”這些詞之間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差別的,所以主要想看你到底想說的是什麼,當然臟一點的說法純粹是發洩一下自己主觀情緒的你也有很多方法,不一而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