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收驚” 專家說有心理學依據
叫魂治病有心理學依據

  “娃嚇掉魂回來了。”“回來了。五路財神廟”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這樣的喊聲打破村莊的甯靜。悠長的余音響徹小村。這就是家鄉的一種習俗―――叫魂。

  老家在河南西南部的一個偏僻村莊。早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低下,當誰家的孩子發燒頭痛一聲不吭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認爲是受了驚嚇,魂兒離開了生病的人,只有通過把魂喚回來,孩子的病才會好。

  叫魂是母親的專利,一般都在晚飯前後。叫魂前先上三炷香。香點燃之後就開始喊,喊的時候要帶上孩子的名字,如小名爲狗娃的孩子就喊:“狗娃嚇掉魂回來了沒有?”狗娃媽門外喊,狗娃爹在睡房裏答“狗娃嚇掉魂回來了。”門外的人喊一聲,睡房的人應一腔,一般要喊上十數八腔。喊聲由低到高,悠揚高昂,顯示出父母對受驚嚇的孩子關切的心情。

  長大後,我才知道叫魂屬于迷信,但值得稱道的是父母在束手無策的時候,通過叫魂來表達那種血肉相連的親情。

  這是一位名叫藏寶的網友發的貼子。

  近日看新聞,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浙江省通報的第一例人禽流感病例9歲女童有夢,在確診其爲人禽流感病例以前,曾連續發燒不退,有夢的奶奶不知情,請人爲孩子“叫魂”。在朋友圈子裏做了小範圍地調查發現,小時候在家鄉曾經曆過的“叫魂”,在現在的農村仍然存在。

  “叫魂”,又名“收驚”,可稱之爲一種兒童療法,當不懂事的孩子在戶外被意外驚嚇之後,一般會出現發冷發熱、胡言亂語的病症,于是大人通常在晚上,一面喊孩子名字,一面喊:“回來吧,回來吧!”,試圖把小孩因受驚而飛散的魂魄呼喚回來,讓病情好轉,甚至消退。

  這一切做法是否真正有效,有什麽科學根據?對于“叫魂”、“收嚇”的做法,很多人認爲這純粹是一種迷信活動,一無是處。那麽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

  “叫魂”體現了大人對孩子的關懷之情,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徹底的安全感

  朋友丹丹回憶自己小時候的叫魂經曆;“我小時候也被母親喊過魂。那時我有四五歲,因爲纏著正在工作的爸爸,爸爸百般解釋都沒有用,一氣之下,爸爸抱著我往機井房跑去。來到機井旁,我看到深不見底的井底,聽井底的青蛙‘呱呱’的叫聲財神廟,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連聲說:‘我不鬧了。’第二天我即不吃不喝,神情恍惚。媽不住地埋怨爸,最後他們決定爲我喊魂。我躺在床上,聽媽在門外焦急的喊聲,爸爸坐在床邊,一只手摸著我的額頭,一只手握住我的小手,不時地給母親應腔。心裏頗受安慰,覺得爸爸媽媽那麽親我疼我。第二天又吃了媽給蒸的雞蛋台中南天宮羹,不到中午又活蹦亂跳玩去了。現在想起父母那時呼叫的聲音,心裏還湧起一陣溫暖。那是一種徹底的安全感:孩子,不用怕,爸爸就在你床邊,媽媽也快過來了。”

  孩子受驚嚇後,即使大人不去叫,“魂”也不會掉,第二天或最多隔幾天,孩子自然會好。假如“魂”真掉了,又豈是你叫的回來的?“叫魂”只是表達了大人對孩子的關心和寄托。在孩子方面,通過“叫魂”這件事,他或她就會想,我家裏人是很喜歡我,關心我的,心理上會得到極大的安慰,逐漸會忘卻這件不快之事;如果孩子受驚嚇之後,大人不聞不問,甚至呵斥之,那麽孩子的心理就會深深受到傷害,並認爲大人討厭他,從而會對父母或其他家人産生仇視。因此,“叫魂”能使孩子更熱愛父母、家庭。孩子和家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

  中華民族很早就注意到了幼年經驗對人的個性和心理疾病均有重大影響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講“叫魂”,我們中華民族早就注意到了幼兒時期受到的心理創傷,如果當時沒有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能會影響他的人格健康發展,這種創傷的影響會潛伏在他內心深處,可能導致成爲日後神經症疾病的根源。

  孩子和大人在認識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幼年期心理創傷並不是出自成年人的評判,並非以成年人的體驗爲標准的,而是從兒童眼裏看的,是幼兒的自我評價,有些事在我們成年收驚方法人來看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在幼兒眼中卻非同尋常。被狗嚇了一跳,對大人來說,根本不會當一回事,在小孩心裏,卻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迹。中國自古便有“三歲看七歲,七歲看終生”的說法。幼年的創傷經驗若當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被潛抑到無意識中成爲日後患病的症結或根源。

  “叫魂”是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叫魂”這種民俗現象,剔除其不合科學的成分,並發展,便可把它轉化爲一種科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方法了。這樣對于受到意外驚嚇的幼兒,我們可以采用請幼兒父母或幼兒最信賴的人,站在兒童的角度,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科學地來解釋這類事件,並輔以最親切的安慰,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並且在日後遇到同類事件時,不但不怕,並知道如何去應付。如果所受創傷程度比較嚴重,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輔以較輕量的藥物治療。或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以消除健康人格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現代醫學爲維護人體健康和社會文明起著有目共睹的作用,而民間醫療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和當前的一些邊遠地區,仍有著不可忽略的財神廟台中補償作用,民間心理平衡就是其中的一種。

  民間心理平衡的類型與封建、迷信、宗教,特別是原始宗教有著深厚的根源,大約可歸納爲以下幾類:

  民俗型:民俗信念認爲,數字、儀式、符號與人的生活活動好壞有關。在人們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促使下,人們往往避開一些“禁忌”,如一些有凶像的數字、符號或儀式、動作等,而用一些吉祥的數字,符號或儀式來代替。比如結婚、安葬、搬家都要看日子。民間這種心理平衡樣式是居于民俗信念所致的心因性反映。

  巫術型:在古時由于人們對疾病的病因沒有科學的認識,加之醫藥知識的原始化,認爲患病緣于鬼神作祟、神靈動怒,巫師治病就是向鬼神禱告,再將鬼神的旨意轉達給病人,以達祛邪愈病之目的。這種原始迷信的方法在邊遠山區至今仍有的在應用。其作用也可使求治者、愚昧者的心理上得以暫時的、虛假的安慰與平衡。

  宗教型:宗教是一種思想認識體系。主要體現在“宿命論”和“輪回轉世”思想。因此,“前咒世作孽”和“天命如此”被認爲是疾病的禍根,而民間往往采用宗教心理平衡法來處理、調節,故有叫魂術(將出竅的靈魂招回)、措魂術(將前世的惡果寄換給別人)、換魂術(將現世的靈魂換給別人)等安慰手段,使就醫者獲得某種心理滿足與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