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 重建聽力希望
愛耳日即將到來,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主任陶崢表示,注意力不集中早發現、早治療、早訓練是説明先天性耳聾患兒重建聽力希望,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的三大關鍵步驟。
據悉,先天性耳聾在我國眾多先天性殘疾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助聽器據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單純聾病患者約2004萬,其中7歲以下聾幼兒達到了80余陶崢醫師表示,正常的聽力是進行語言學習的前提。聽力障礙的兒童除了聽覺、語言能力的下降,還可能伴有腦發育、運動發育的落後。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早訓練是説明先天性耳聾患兒重建聽力希望,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的三大關鍵步驟。
那麼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發現孩子的聽力障礙呢?陶崢醫師表示,安養中心3個月左右的嬰兒對60分貝以上的聲音會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急速彎曲或皺眉、眨眼等反應;4-6個月時則對一般聲音有反應,可辨別母親的聲音;7-9個月時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臉;10-11個月時叫名字有反應,能學說“媽媽”、“爸爸”,聽到音樂,上下肢能隨節奏活動等;1歲-1歲半能按聽到的語言作出反應,此時也是學習語言最佳時期的開始;1歲半-2周歲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自我表示,勞工體檢3-4周歲時能背誦兒歌講故事。
陶崢表示,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孕期受病毒影響,如在妊娠的前三個月感染風疹,則新生兒出現耳聾的幾率可以達到68%、孕期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等。此外,在懷孕期間接受放射線檢查、同位素檢查等,也可能引起胎兒聽覺器官受損造成耳聾。
據瞭解,目前醫院和家長都十分重視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勞工體檢上海也設立了相應的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基本做到早發現。陶崢醫師提醒,由於病毒感染、嚴重外傷、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引起的遲發性耳聾往往被家長忽視。陶崢表示,中耳炎等疾病嚴重時會影響聽神經,導致聽力受損。其次,生活中許多不良的習慣也會影響聽力。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末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在學齡期間發現孩子說話總是口齒不清,發音不准,或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則需立即前往醫院檢查。陶崢還提醒,
孩子出現聽力障礙,家長不用過於擔心,更不用絕望。陶崢說,不管聽力損害的程度是輕度或極重度,只要在6月齡前被發現,而且兒童的認知能力正常,經過醫學干預後,語言能力基本上能達到正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