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徵信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個前兆

 

小鋒今年18歲,本是某重點高中的優秀生,只為了給女朋友送一部手機,成為正在服刑的一名少年犯。
小鋒從小學習成績優秀,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他的理想是上某名牌大學。母親對他管得很嚴,但父親為鼓勵兒子考好成績,常常偷偷用金錢獎勵他。後來,父親經常出差,一兩個月才能回一趟家,小鋒手頭不再像以前那樣“闊綽”了。此前,小鋒曾許諾送女友一部手機,現在手中無錢購買,時間長了怕女友對自己產生不滿,就向遊手好閒的表哥詢問發財掙錢的路子。他的表哥是一名多次出入勞教所的社會不良青年,小鋒和他處久了,漸漸被表哥及同夥那種哥們兒義氣深深吸引。

不久,在表哥的説明下,小鋒與外校學生以及社會閒散青年共7人組成犯罪團夥,主要搶劫在校學生手機。在公安機關打掉該團夥之前,共作案5起。2008年10月,小鋒犯搶劫罪被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年。

不久前,在中央綜治委預防辦、有關省級團委和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支援下,徵信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赴18個省、直轄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監獄,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調查發現,大多數未成年犯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處於法盲、半法盲狀態。未成年犯中絕大多數在犯罪時,不知道或不考慮犯罪行為的後果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果懂法,我絕不會做這種事,因為我還想上大學。”小鋒說。如果不是這次犯錯,小鋒現在也許考上大學了。
“當時我就是想為女朋友買一個她喜歡的手機,討她歡心。作案時,我覺得徵信社只要不傷人,可能就不是犯罪。”小鋒淚流滿面,懊悔地說。

通過對1793名未成年犯的調查表明,“不知道”、“不太清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分別占36.97%和38.05%,二者相加共有75.02%。在180例個案訪談中,80%以上的未成年犯不知道《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某市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調查顯示,認為學校能夠“經常進行法制教育”的僅占11%,“有時進行法制教育”的占24%,“很少進行法制教育”的占40%。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近年來有所下降,但多數地區未成年人犯罪處於增長態勢

抽樣調查表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時有起伏,呈波浪式變化,未成年人犯罪整體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在調查的1793名未成年犯中,16~18歲的占61.1%,16歲以下的占38.9%,未成年人犯罪以16~18歲為主,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十三四歲是比較危險的年齡。

未成年人犯罪以男性為主,但在部分地區未成年女性犯罪比例有增高現象,並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徵:一是男性化,一些少女開始涉足過去由男性“一統天下”的某些違法犯罪;二是善於利用其“性角色”作案;三是從單獨作案向團夥作案發展;四是帶有較明顯的情感色彩。

小林是那種在人堆裡一眼就可以被看到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洗得發白的囚服把臉龐襯托得越發的白皙,是那種江南女孩姣好的面容。如果不是在未成年犯管教所裡遇到小林,很難把她和犯人聯想到一起,更無法想像她曾經參加組織賣淫團夥。

小林小學畢業,有一個哥哥,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做生意,一直與阿姨一起生活。平時因無人管教,與社會上閒散人員接觸頻繁,很少回家,最後乾脆離家出走,後來被賣淫團夥的頭目利用,參與組織賣淫,被判有期徒刑11年。

這個犯罪團夥成員均為女性,主謀已經成年,成員大多是平時走得比較近的夥伴,有的是在網上認識的,有的是在一起玩時認識的。他們的無知導致了被別人利用,在教唆和誘惑下傷害了別人,自己也成為受害者。

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此次調查發現,未成年犯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占大多數,其中初中以下學歷占93%,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僅占7%。

犯罪類型相對集中,仍以侵犯財產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為主,其中犯搶劫和盜竊罪的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60%~80%之間。從具體罪名看,主要集中于盜竊、搶劫、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強姦、尋釁滋事、聚眾鬥毆8個罪名。盜竊、搶劫輪流排在未成年人各類犯罪的第一和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一般是故意傷害、尋釁滋事或者強姦。近年來,犯罪類型呈逐漸擴展趨勢,網路詐騙、金融合同詐騙和危害電腦網路安全犯罪等智力化犯罪不斷增加。

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增加 未成年人團夥犯罪現象值得關注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中農村人口日益增多,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增加。據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統計,在未成年罪犯中,“農村籍未成年人”占51.61%,“城鎮無業未成年人”占23.17%,“城市在校生和輟學未成年學生”罪犯也有相當數量,占19.68%。

八成以上的未成年犯沉迷網路和受不良資訊影響 網上邀約犯罪成新動向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路裡,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畢業便輟學。後來家裡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一次,他聽到爸爸月初給了爺爺奶奶4000多元生活費,就去偷。被發現後,將奶奶砍死,爺爺砍傷。“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後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後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裡,他痛哭流涕起來。

近年來,渲染暴力、色情的網路遊戲、網上大量不良資訊、低級庸俗的網上聊天等,都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誘因。未成年人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導致的暴力犯罪、受網上暴力文化的誤導而實施的暴力犯罪、因上網缺錢而導致的財產型犯罪、因受網上色情毒害而導致的性犯罪逐漸增多。

本次調查發現,8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與接觸網絡不良資訊有關,在未成年犯中,“經常進網吧”占93%,“沉迷網路”占85%,上網主要目的是“聊天、遊戲、流覽黃色網頁、邀約犯罪”達92%。

家庭殘缺和家庭教育缺位是導致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調查問卷顯示,未成年犯結構殘缺型家庭達34.95%,其中父母離異或一方早逝占32.34%,屬於孤兒占2.61%。在這種家庭中,許多未成年人翹課、厭學、輟學,不能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流浪街頭,逐漸形成冷酷無情、玩世不恭的性格,這種性格容易成為犯罪的心理基礎。

而家庭殘缺和家庭教育缺位,使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有不良行為時缺少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調查發現,很多未成年犯因父母離異或在外打工、做生意,同祖輩一起生活,形成較為普遍的“隔代管”現象。現在的孩子是網路一代,可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對網路、手機等新媒體不熟悉,無法起到有效引導和監護作用。這些因素導致一些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時缺少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錯過了犯罪前救助的黃金時間。

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危機干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預防網路

調查發現,夜不歸宿、離家出走、接觸不良少年和翹課曠課是未成年人犯罪帶有普遍性的前兆。在對1793名未成年犯問卷調查犯罪前有過不良行為的選項中,“夜不歸宿”占63.11%,“接觸不良青少年”占10.72%、“翹課曠課”占5.67%。在是否曾離家出走的選項中,“經常離家出走”占31.69%,“有過一兩次離家出走”占39.15%,“沒有離家出走”僅占29.15%。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群體”的影響,未成年犯更容易受不良人員的引誘、教唆,沾染不良習氣,荒廢學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報告建議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危機干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預防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you 的頭像
    leiyou

    时尚美容

    lei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