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築教育存在的極大誤區-室內設計
在國外,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國外基本上把建築學視為文科,至少為一非常特殊的學科,學生的來源也形形色色,不像國內,我們都是絕對的理科學生。從根本上去理解建築學,它確是一門很特殊的學科,不能簡單的定義為介於文理之中。但國外所有的名牌大學都會有這門學科,而中國建築專業的分佈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學現在有張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築研究室,但卻沒有建築學的學生。因此從基本出發點來說,中國的建築教育存在極大的誤區。

有多少中國的“知識分子”能知道建築學和土木工程學的區別?恐怕少的可憐。我有時會費很大的勁去解釋,這麼多年來,至少解釋了幾十次了。對於建築和土木的區別,以及怎樣從根本上去理解“建築學”的含義,那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的,也不是我現在力所能及的。

從一個較低的層次上說,一幢建築上集中了很多的技術要求,也凝聚著審美心理。譬如,結構——怎樣保證房屋的牢固,設備——供排水,通風及空調,電器設備,物理環境——隔熱保溫,光學照明,聲響,建築同城市的關係——交通,綠化等等。因此建築師的工作是給建築一個大的框架,他要協調這方方面面,試圖最好的滿足要求。而土木結構師負責的只是建築結構這一個方面。建築師是整個工程的LEADER.建築從無到有,這一步至為關鍵,也確實最難,最有挑戰性。關於這一點,我想大多數的建築系的學生都會明白。而國內的建築教育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層次。所以中國的建築教育也常培養出畫圖匠,而出不了建築大師。
更進一個層次,建築是人生活的場所,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築應該反映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建築的主體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識非常的複雜,而且深深的烙上時代的印跡。因此建築,也應該關注社會。故可以簡單的表述為,建築是一定時候的人們的生活方式(LIVING STYLE)。環顧中國的建築師,能關注到這一層次的非常少,中國的建築師的作品經不起推敲,沒有深度,也與他們缺乏對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關。我們聽國外的建築大師的報告,他們會很注重於對時代特徵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紀章,他的共生理論,以及較早時期的新陳代謝理論,都是基於對時代的思考而貫穿於建築思想。中國的建築師,缺乏這種思考,他們擅長的是對建築大師作品具體形式的分析,然後去模仿。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對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國內這麼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築。
這三個層次可以再細分,每個層次包含有不同的等第。
我以為,中國的建築師集中的主要在第一層次,而中國的建築教育的悲哀在於竟然沒有教導學生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的涵義。因為整個建築學術界的急功近利,不強調對生活和社會的感悟,不重視潛心的理論思考,而很大程度的不理解建築裡應該倡導的生活模式及時代反映。反映在建築師身上,就在於建築師並不深刻的理解社會及生活,他們的建築理念或者空洞無物,或者華而不實,或者說,建築師自己並不清楚自己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建築概念,或者居住方式,因此,中國建築師的作品往往只剩下大的殼子,或者浮華掠影的立面符號而貫徹不到實處和細微。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
舉個例子,上海的金貿大廈,含有中國的傳統意蘊(取意於傳統的塔)而不失都市摩天大樓的特徵,其室內裝修的細微處,你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表達但決不失時代感。美國人(SOM)的設計確實高出一籌。而上海博物館,其設計師在中國可算名家,意圖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整個外形取意於青銅器,或者說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天圓地方,可是在室內設計方面,在佈局方面,傳統的影子瞬間消失。中庭的大樓梯,其黃橙橙的金屬欄杆在我看來是絕大的敗筆。因此,建築師的所理解的建築理念只是一個空殼,是外形的模擬而已。
國外的建築大師,其建築的理念則很為清晰,他深刻的了解自己要引導世人甚麼樣的生活觀念。我在回應杜鵑的國家大劇院的討論時舉了庫爾哈斯的例子,庫在年輕時在紐約做研究,思考都市建築的魅力。而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設計師在我看來非常了不起,因為他們真正介紹了一種新的LIVING STYLE.以前有個英國建築師跟我說,在國外找大師設計建築,就是找特定的建築大師的風格,而不是業主本人決定風格。這在中國目前可能有困難,但是,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的建築師並不了解建築及生活,隨波逐流,任意摘抄迎合的結果。
我有時候想,建築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接近社會科學。建築師大多愈老愈成熟,很少有天才的青年建築師,因為,生活的體驗及感悟,對社會的理解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積累。
再往高的層次上說,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是歷史的載體之一。我們現在參觀各處名勝古蹟,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築,記錄了當時的社會。建築的魅力,從一定意義上說在於它較為久遠的穿梭了時間的隧道,而成為後世景仰的對象。我們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前,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崇拜,是建築的無窮魅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我們的建築設計,只是在某個時期提供一個棲身之所,而後被推倒,那麼建築的意義喪失了很大一部分。因此,為什麼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價值會很高,因為,四合院上體現的是中國封建時代家及住的觀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種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舊有的家族觀念的解體,是吸收外來文化的典型實例。那麼中國現在的建築物所體現的是什麼呢?難道是西方所謂現代“國際式”的建築在中國的翻版?因此,建築師要有這樣的動力,即我的設計要成為歷史。當然不是所有的設計都會成為歷史,但是這樣的觀念是促使建築師更好的思考的基礎。我舉個例子,現在的中國的小城鎮,其建築水平不去評價,不是對大城市房屋的邯鄲學步,就是盲亂的無目的建造。如果哪位建築師以智慧和執著能思考出一種漂亮的解決方式去引導城鎮居民的居住形式,那麼很有可能成為歷史。所以我聽說清華有幾位老先生在潛心研究鄉土建築,心里大為佩服。
前面這麼羅嗦的說這麼多,想說明的是,中國的建築教育沒有從根本上教育未來的建築師他們的工作的意義在哪裡。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悲哀!所以,現在的中國的建築師,他們的工作不過是從國外的建築書刊上摘抄一個設計拼湊一個方案,稍微聰明的人,能說幾句大話嚇唬人,那就能出點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的建築教育鄙視建築理論的思考,甚至片面強調繪圖能力的高低,一手好的徒手畫是學生能力的基本考核點,整個建築教育的風氣即如此,那麼除了培養了畫圖匠,怎會出建築大師?
每當我在看一本西方非常有名的建築歷史書——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時,都非常感慨,那些在建築歷史上留名的建築大師,哪個不是充滿對社會的深刻關注,哪個不是深切思考當時的社會?現在的中國建築學教授們,狠命的往自己腰包裡賺錢,他們的研究生們是他們的畫圖工具,賺錢機器,沒有人去思考,沒有人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哪怕是經得起推敲的理論觀點。這反映的是學術上的急功近利,也是整個國內學術界的通病!
上次和我的SUPERVISOR聊天,他也對中國的建築設計表示擔憂。他有點諷刺的指出,中國人,建築師和老百姓理解的“現代性”(MODERNITY)有點荒唐,最為典型的是某些仿古的街道和城區,實在不倫不類。不是抄幾個立面符號就是維護傳統,延續文脈!我的SUPERVISOR博士論文研究的是英國巴洛克建築向新古典主義的轉變。他的論文詳細論述了培根的哲學思想怎樣反映在CHRISTOPHER WREN (聖保羅教堂的設計者)的設計思想上,在如何反映在SHAFTSBURY上,怎樣的一種對美的認識、欣賞的轉變,論證非常嚴謹。他說,這才是從根本上認識建築。
國內的建築學研究生教育非常容易,寫出來的論文隨便什麼垃圾也可畢業。有的博士論文都不忍目睹。我有時在想,國內的論文最大的毛病在於不強調論證的嚴密,喜歡說大話,或不加思考的引用。甚至很噁心的一點是,引用的東西不註明出處。這在國外就是剽竊,小小的剽竊即可導致拿不到學位。所以看中國的論文和國外的論文區別很明顯,凡是註釋特別多的,嚴格標明引用出處的即為外國學者的論文。這說明什麼?說明對待學問的不負責任,存在僥倖心理!
舉個例子,日本的建築師和中國的建築師,前者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同為亞洲的國家,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日本的建築師對日本的建築應該怎樣融合於世界,並且保持自己的IDENTITY,其思考的深度要多很多!日本的著名建築師,人人都有理論上的建樹。當今中國的建築,最缺乏的是理論上的思考。因為理論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築師保持風格的延續,作出積極的探討,而不是隨波逐流。為什麼在西方,MIACHAEL FOUCAULT,Martine Heddeger很有名,因為他們從哲學上思考建築。而中國的建築系學生,教師絕大部分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對邁耶倒是津津樂道,後者的白色派建築是非常好模仿的。 上面我寫的關於建築的主要內容在於把建築的價值(VALUE)和建築師的責任(DUTY或RESPONSIBILTY)粗略的分為三個層次:
1,綜合各種因素(技術,設備,使用功能等等)而產生的一個綜合體(COMPLEXITY)
2,介紹或引導新的生活方式或者居住的模式
3,反映時代和社會特徵,而成為歷史的載體。
博主好站推薦: 當舖 融資 當舖 借錢 房貸 借貸 胎毛筆 水晶指甲 雷射雕刻 女傭 看護 人力仲介 外勞 隆鼻 抽脂 雙眼皮 隆乳 玻尿酸 雞腳凍 滷味 堆高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