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搬家的背後

 

從《金瓶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北京第一版)裡面看,武大郎一生屢次搬家。這裡,我只想說他搬到清河縣城以後的事情。  

武大郎與弟弟武松分居之後,“因時遭荒饉,搬移在清河縣紫石街,賃房居住”。這是武大郎因為災荒而搬遷,也是他住在清河縣城裡面的第一個地方。至於居住面積,小說裡面沒有寫,你猜!

到此地沒有半年,賣炊餅賣虧了,武大郎交不起房租了,“移到大街坊張大戶家臨街房居住”,這是他在清河縣城裡面住的第二個地方。因為他人緣不錯,最後弄得“大戶連房錢也不問武大要”,他撈了一個白住。這也難怪,因為張大戶家有“萬貫家財,百間房產”。
潘金蓮招花惹蝶,門前快成二流子聚集地了。這樣,“武大在紫石街住不牢,又要往別處搬移。”這次,潘金蓮不想再“賃”房了,也就是不願意再“租”房住了,而是要“典”房,就是買房了。結果,武大郎把老婆的首飾都賣了,“當下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兩層,四間房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院落,甚是乾淨。”這是武大郎在清河縣城內住的第四個地方。

如此頻頻搬家公司,可以看出武大郎的生活軌跡,也可以揣度出他不安求變的心境。總體上看,武大郎在清河縣城內的4次搬家,是屬於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當然,武大郎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就死在這座小樓裡面了。
張大戶60多歲不肯閑著,有一天“暗把金蓮喚至房中,遂收用了”。那邊,醋缸立即翻了,不僅把潘金蓮“苦打”,還硬把她嫁給了“住著宅內房兒”的賣炊餅的武大郎。可是,沒有多久,張大戶死了,武大郎兩口子被“即時趕出,不容在房子裡居住”。這樣,武大郎帶著老婆“又尋紫石街西王皇親房子,賃內外兩間居住”。這是他在清河縣城內第三次搬家
杉本苑子在《活生生的江戶》(日文名《江戶を生きる》,中央公論社,1979年10月第一版)裡面講到日本江戶時代的畫家葛飾北齋,說他是一個“怪人”,一生中曾經93次搬家,最多的時候一天搬3次家。這個紀錄能否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呢?這種搬家的背後,肯定有原因、有個性,伴隨著這種搬家,後人實在搞不清楚葛飾北齋究竟有幾位老婆,有的連名字都說不出來。搬家公司說不定,這也是他頻繁搬家的原因呢。

我又想起了《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2月第一版)卷一中記載的朱元璋的身世:“太祖之先,故沛人,徙江蘇句容,為朱家巷。宋季,大父再徙淮,家泗州。父又徙鐘離太平鄉。”你就讀這其中一個又一個的“徙”字吧,這種搬遷,與中國人今天的拆遷、搬遷、回遷可是完全不同的啊。

搬家,意味著漂泊,意味著生活境況的轉變。遷徙家庭,就意味著遷徙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